無障礙還是有障礙
文/徐藝玲
本身就是身障者的我,生活起居都是在家裡的二樓。連下去一樓都很少了,當然更別說是出門。我一年外出的次數,十根手指來算都算的出來吧!其實,有時候也會想要出去玩,只是每次出門的第一個障礙就是下樓。由媽媽幫我換好衣服後,把我抱在輪椅上繫好安全帶,接著爸爸再將我以往後仰的姿勢一個階梯一個階梯的慢慢往下推,到了轉角再請媽媽幫忙抬起我轉彎再繼續往下移動。到了一樓就推我到門口,將我和輪椅抬上車。
我也知道這種方式下樓,爸爸需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一邊拉著輪椅穩住,還要一邊慢慢往下個階梯移動 。這時候的媽媽也沒有空閒,幫我用好後還要幫我將把必帶的呼吸器、電源轉換充電器以及外出可能用到的物品準備好放到車上之後才開始打理自己。上車前還要幫我戴好呼吸器,插上充電器並且確定是有在充電狀態才上車出發。然而回到家的時候,就是爸爸要一口氣從車上把我扛上二樓。當然,此時的爸爸早已上氣不接下氣,而媽媽要分好幾趟,將所有帶出去的東西搬上二樓,再幫我換好尿布並且將我移至電腦桌前,這就是帶我出門的SOP。 第二個障礙就是必須配合爸爸的工作時間,因為爸爸與一般人的上下班時間相反,所以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能去的地方也不能太遠。
我記得有一段時間沒有車子可以載我去台中回診,所以當時都是由爸媽帶著我以搭火車的方式回診。到了車站又是一個障礙,因為這個車站是無人看管的小站,無障礙設施近幾年雖然有改善,但好像也只是為了車站門面才做的半套式無障礙空間,從車站大門到第一月台要北上是沒問題,可是要去第二月台或者是從第二月台回來就有困難了。因為第一月台跟第二月台要來回只有天橋可以通行,沒有伸降梯之類的設施也沒有站務人員協助,這對身障者及行動不便的長輩而言不方便也不安全。因此,我都必須搭北上的區間車到竹南之後才有無障礙設施以及站務人員帶領我前往南下的月台,並且安全協助我上車,到達目的地也有站務人員接應協助我下車。
有一次我們一如往常要搭火車回到離家走路較近的車站下車,可是這次售票員跟站務人員堅持要我們買到原本要抵達的下一個車站才賣票。雖然我知道他們是為了安全,但是這樣的處理方式根本沒有站在身障者的角度思考解決問題,反而讓人有種被丟包的感覺。雖然我要抵達的車站無人看管,可是明明只要請站務人員將斜坡板放置車廂,等到站的時候,列車長一樣也可以協助我安全下車就能解決的問題(這裡刪掉一小段)。由於不想繼續爭論,我們只好買了抵達竹南的車票上了車,但是我們依然在我們這無人看守的小站下車,不是不配合,是真的確定可以安全下車。何況,若到竹南下車,要回到家就要先找到願意載有輪椅的計程車,還要拆解輪椅才可以放,這根本是費時費力多花金錢。再說,車站無人看管有不是一兩天的問題了,與其要求人家多搭一站,不如找人看守車站,或者改善無障礙設施。經過這次經驗,我就沒有再親自回診了,都是由爸媽代替我去拿藥物與處方簽,一方面醫師也說我狀況還算穩定,所以除非有要檢查或有狀況的時候我才會一起去。
過去全家出去玩的時候,往往抵達目的地才發現沒有無障礙空間。尷尬又掃興的不只是我無法進去,還有家人都會因為我而放棄進去玩的機會。每次遇到這狀況時,我都覺得自己拖累家人了,尤其是有小朋友的情況下我會更覺得不好意思。有些景點就算可以進去,無障礙設施也不完整,不平的路面加上陡坡跟階梯,對推輪椅的人來說根本不是在玩,根本是一場夢魘!說真的,從我坐輪椅開始,"玩"這個字就跟我很不搭。比起實際玩,我大部分都是看別人玩跟到處逛的份,所以用走馬看花來形容反而還比較貼切。偶爾家人會帶我去海邊,去看看一望無際的大海也吹吹海風。其實每次去都很想下去讓雙腳體驗浪花觸碰的感覺,可是沙灘的路不是階梯就是大小不一的石頭路,而且家人也擔心輪椅在沙灘上會難以推動。所以到目前為止,所去過的海邊都沒有下去沙灘。
去年過年的時候我們全家去南寮漁港放風箏,那天是艷陽高照的好天氣,爸爸跟姐姐兩個人想辦法要讓風箏飛起來,我在不遠處看著他們,媽媽也在一旁拍照。風箏順利飛上空中,他們就將線就交給我拿,我抓著風箏線抬頭仰望線的另一端,風箏在蔚藍的天空中飛得又高又遠。我想著,若沒有我手中握住的縣也許可以自由自在的遨翔天際。可是我知道風箏需要靠風力與線才能在空中飛舞,就像我需要靠人力與輪椅才能移動。看似是線限制了風箏的去向,可是沒有線的風箏無法穩穩的飄在空中。就如同我坐輪椅有許多地方無法去,但是沒有輪椅的我哪也去不了。
如果地方政府在規劃公共設施的同時,能夠多用點心思站在身障者的角度或參考國外是如何做到完善的無障礙,或許就能打造更多更完整又安全的無障礙環境。這樣身障者跟照顧者就可以開心遊玩,而不是四處碰壁到最後只能敗興而歸。